三叉星徽的褪色:奔驰2025年销量滑坡与信任危机始末
汽车说刊 行业|2025年第三季度,梅赛德斯-奔驰在中国市场交出了一份刺眼的成绩单:乘用车销量同比骤降27%,直接拖累全球销量下滑12%,季度全球总销量仅525,300辆。
这个拥有139年历史的豪华品牌,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场寒冬。销量滑坡的背后,是其市场定位模糊、产品竞争力脱节与质量投诉激增的多重危机,曾经的"豪华标杆"正面临信任崩塌的严峻挑战。
       
奔驰的销量颓势并非偶然,而是战略摇摆的必然结果。2024年还以71.4万台销量蝉联中国豪华品牌冠军的奔驰,在2025年陷入"燃油车迭代慢、电动车卖不动"的两难境地。
经销商直言,E级、GLC等主力燃油车仅做了外观微调,配置毫无新意,仅靠2-3万元降价根本无法打动消费者。更尴尬的是电动化转型的踉跄,早年推出的48V轻混系统频发动力中断问题,寄予厚望的EQ系列因设计怪异、定价虚高,2025年前7个月在华销量不足6000台,不及理想L9单月销量的零头。
即便全新纯电CLA搭载800V架构,在比亚迪、问界早已普及相关技术的中国市场也毫无优势,未能挽回电动化败局。
市场定位的混乱加剧了奔驰的困境,在40-50万核心豪华市场,奔驰正遭遇国产高端品牌的"降维打击"。
以往消费者优先选择奔驰的品牌光环,如今更看重实际体验:同样45万预算,问界M9能提供城区NCA智驾与超快充,理想L9具备定制化家庭场景配置,而奔驰不仅智驾停留在高速NOA阶段,内饰设计也尽显老气。
这种"产品力倒挂"让消费者纷纷转向竞品,所谓"花50万买奔驰GLC不如选问界M9"的评价,正是市场心态转变的真实写照。奔驰既想保住燃油车利润基本盘,又不愿在电动车领域全力投入,这种"两头讨好"的定位最终导致两头失利。
产品竞争力的全面衰退,在质量投诉的洪流中暴露无遗,根据投诉平台显示,2025年10月短短半月内,关于奔驰的投诉便覆盖多个主力车型与核心系统。
GLC300L车主购车8个月内三次出现辅助系统失效,更换摄像头后问题依旧,险些引发安全事故。E260四驱车型在质保期内出现刹车抖动,4S店拖延至质保期满后拒赔,被指"店大欺客";25款CLA200行驶不到2000公里便出现发动机异响,维修一个多月更换多项部件仍未解决,厂家竟称"正常"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核心部件的质量隐患。C260L运动版行驶4000公里就出现冷却系统故障,需紧急救援。E350el因门板设计缺陷,导致氛围灯进水损坏,售后却将责任推给车主用车习惯。V260L商务车在质保期内出现发动机三元催化器损坏,4S店调货拖延半个月无果。
新能源车的问题更为突出,某车主40万购入的奔驰电动车,不仅多次召回,还陆续出现自动驾驶失灵、空调异响,过保后又发生电池故障,售后完全不作为。抖音用户曝光的新款E300减配问题更触怒消费者:后排遮阳帘、充电面板等实用配置被砍,反光碗大灯与同价位车型严重不符,主动刹车系统还频繁误触发。
服务体系的崩坏进一步消耗着品牌信誉,滨州利星行4S店承诺的3A2B保养套餐与8000元购车补贴拒不兑现。芜湖鹏龙伟恒4S店销售存在质量问题的GLC300L,车辆行驶中突发仪表盘黑屏、动力骤降,险些酿成车祸。
更有4S店利用霸王合同强买强卖,收取意向金后拒不退还,销售离职后便推诿责任。这种"售前承诺、售后耍赖"的行径,与奔驰标榜的"豪华服务"形成尖锐反差。
面对危机,奔驰的应对显得被动而低效。一边是启动大规模裁员,45万人接受劝退,试图以削减成本止损。一边虽成立数字化部门、推进网络优化,但未能触及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的核心矛盾。
靠短期降价换来的销量波动无法掩盖深层问题,当价格优势消失,竞品持续发力,奔驰的市场处境只会愈发艰难。
从销量冠军到信任危机,奔驰2025年的境遇警示着所有传统豪华品牌: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,品牌光环终会褪色,唯有精准的市场定位、过硬的产品质量与真诚的用户服务,才能穿越行业周期。
三叉星徽的救赎,或许始于放下百年品牌的傲慢,真正读懂中国市场的需求。否则,27%的销量滑坡或许只是开始,曾经的豪华王者可能在时代浪潮中逐渐失宠。
